布贴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布贴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氢弹之父于敏去世家人讲述往事母校师生追忆院士风采

发布时间:2020-09-30 15:04:41 阅读: 来源:布贴厂家

2007年,于敏院士回到母校耀华中学,与师生共同交流。

天津北方网讯:2015年1月9日,“2014年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。年近九旬的核物理学家、“两弹一星”功勋于敏院士坐在轮椅上,缓缓来到主席台中央,接过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颁发的荣誉证书。这是国家对一名科技工作者授予的最高荣耀。于敏生于天津,长于天津,获奖之后,《天津日报·人物版》特别刊发长篇通讯《从天津走出的“氢弹之父”》,详细讲述了于敏的人生故事。

中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、改革先锋、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,于1月16日在北京去世,享年93岁。

于敏1926年8月16日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。7岁在芦台镇读小学。中学先后就读于天津的木斋中学和耀华中学。1944年考入北京大学,1949年考取研究生,195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。毕业后,他被钱三强、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、副研究员。1960年底,在钱三强的组织下,以于敏等为主的一群年轻科学工作者,悄悄地开始了氢弹技术的理论探索。直至1988年,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是严格保密的。

于敏1926年生于宁河芦台镇,18岁之前曾在天津芦台第一小学、木斋中学、耀华中学读书,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。2019年1月16日于敏去世后,他的母校耀华中学的学生们,到院士路于敏塑像前献花缅怀。

上世纪20年代,于敏的父亲在天津做职员,母亲是普通的家庭主妇。于敏有一个姐姐,后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;一个弟弟和妹妹,早年夭折。7岁时,于敏到芦台镇第一小学读书。这所小学始建于1897年,最初是由礼部主事王照回乡创办的八旗奉直第一号小学堂,是全国最早的小学校,为后来全国开办学堂、普及教育提供了样本。

于敏聪敏过人,接受能力很强,小学时成绩总是全班第一。小学毕业后,他考入天津木斋中学。木斋中学1932年由天津近代教育家、藏书家卢木斋捐资兴建。在这里,于敏学业大进,才华初露。他博览群书,喜欢读唐诗宋词和历史演义,崇拜诸葛亮运筹帷幄、决战千里之外的智慧,向往其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的精神,也倾慕岳飞和杨家将的精忠报国,文天祥的威武不屈和凛然正气。时逢抗战期间,于敏心里有一个执著的信念:尽管自己不能像古代英雄那样驰骋沙场,但他相信,总会有诸葛亮、岳飞式的盖世英雄出现,能够荡寇平虏,重振河山。

上高中二年级时,于敏参加基本常识统考,尽管涉及的领域十分宽泛,但他却无所不知,张榜时得了全校第一名。这个优秀的学生引起木斋中学女教师刘行宜的关注,她担心学校教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的局限,不能满足于敏这样难得的人才,于是帮他转到条件更好的耀华中学读高中三年级。

转到耀华中学后,于敏的门门功课仍排在全年级第一。他最常去的地方是图书馆,读书读得废寝忘食。他遇到两位恩师,语文老师王守惠,讲解古文和古诗词时,会把每篇作品置于一个大的时空中,将写作背景、文学的渊源和价值以及作者的家事讲得透彻明了;数学老师赵伯炎,擅长讲授数学题的各种解法,要求学生知其然,还要知其所以然。

所谓“耀华”,正是“光耀中华”。短暂的学习时光让于敏养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,他常常思考“尚勤尚朴,惟忠惟诚”的真意,校歌中所唱的“淡泊宁静,守朴率本真,仔肩社会业,忠以宅心”,也成为他日后内心的一份坚守。这段日子让他受益匪浅。

于敏对自己的评价是“心灵手不巧”,他沉静好思,不喜交际,喜欢动脑,不喜欢动手,因此他决定选择科学作为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。当他读到李贺的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时,他又想,他的“吴钩”就是科学,他要用科学收取“关山五十州”。1944年,18岁的于敏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电机系。入学后不久,他发现工科更强调动手能力,较少追本溯源,而他更倾心于理科,于是在两年后,他转入理学院,将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。他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深得教授们赞誉,被公认为北大多年未见的好学生。

于敏常常回到故乡天津,探访他年少时求学的地方。2004年,他独自回到芦台母校探访,但没有通知别人,只是自己在校园静静转了一圈,默默离去。后来芦台第一小学成立了“于敏科技园”,展示孩子们的科技作品,向这位前辈致敬。

于敏一直与当年木斋中学那位刘行宜老师保持着联系,每次出论文集都要送给老师一本。2012年,木斋中学举行“恢复校名暨建校80周年”庆典,于敏作为校友亲笔为学校题词:“乐育英才,任重道远。”如今题词仍在木斋中学校史馆陈列。2015年9月,木斋中学校史馆设立了于敏专题馆,介绍了于敏刻苦学习、立志报国和投身科研的故事。木斋中学还创立了“于敏读书月”,于敏让其儿子挑选他读过的书籍赠送给学校,并鼓励学生们“多读书学以致用,多思考不断创新”。2016年1月,木斋中学的师生再次到北京拜访于敏,于敏看到同学们非常高兴,他说:“你们是木斋的学生,我也是木斋的学生,你们前途无量,任重道远。”然后再次为同学们题词:“前途无量,任重道远。”

2013年9月22日,耀华中学的负责人前往北京看望于敏。于敏说:“耀华的时时事事人人都是有故事的。”他为学校题写了“根深、源远、宁静”,希望年轻学子勤奋刻苦,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。耀华中学某年校庆日,于敏受邀回到母校。当天校庆大约上午10点开始,于敏提前在司机的陪同下进入校园,来到当初就读的教室。这间教室位于第一校舍,他环顾四周,久久驻足。

亲人追思

外甥李津:精忠报国是舅舅骨子里的

天津著名画家李津曾在接受采访时说:“舅舅工作总是很忙,生活非常简朴,妈妈也教育我要学习舅舅的勤奋、低调、内敛不张扬、淡泊轻物欲。舅舅以前是做基础物理研究的,做到一定深度就开始做国防应用性的课题,之前居里夫人研究所曾给他发过邀请,想请他去做理论物理研究。做理论物理研究也是舅舅的理想,但是他依旧选择投入到国防事业中。因为舅舅是一个绝对的爱国主义者,他特别喜欢岳飞,精忠报国是舅舅骨子里最崇尚的精神。”

堂弟于确:亦兄亦父心底敬重

记者联系到于敏的堂弟于确,于确一家正在连夜赶往北京的路上,因为心情十分悲痛,电话中的于确声音有气无力,但仍然坚持接受了记者的专访。

“我是于敏的堂弟,虽说是堂兄弟,但是比大哥小26岁,应该说是被大哥带大的。”于确在电话中哽咽着对记者说,“我们家族,从我父亲那一代起就没分家,以前大伯父是我们的大家长,到了我们这一代人,大哥也就成了我们的大家长。”正是这份亦兄亦父的感情,让于确对大哥从心底敬重。

校友回忆

芦台第一小学副校长付连水

2014年,付连水曾与学生代表到于敏家中拜访。据付连水回忆,于敏老先生虽然年事已高,但在当时精神状态非常好,他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,仔细询问了学校的近况。“我们带过去很多学校的照片,于敏老先生一张张看,之后又询问了学生人数、班级设置等。”聊天过程中,于敏老先生还告诉付连水一个“秘密”。原来,早在2005年,于敏曾和老伴儿、儿子儿媳以及孙子一家人回到家乡芦台,并来到母校参观,于老先生的儿子拍摄下了视频。“我看了视频才发现,当时学校正在放假,几乎没有人知道于敏老先生那次回过学校。”

临别之前,于敏老先生还为学校师生录了一段视频,并给老师们题了8个字:“教书育人敬业乐业”,还欣然为学生题词:“努力学习莫负大好时光。”足见于敏老先生对家乡子弟的关爱之情。

耀华中学校友会刘学宇主任

当年,于敏由于成绩优异,被推荐到耀华中学读书,他来到了耀华后,非常喜欢这个学校,尤其喜欢这里的图书馆和老师。一有时间就钻到图书馆里去,尽可能地满足自己的求知欲。

耀华中学高三语文老师王欣

王欣从老校友的介绍还有一些资料上了解到,于敏院士在学校时就酷爱读书,文学书箱也是他的最爱。他选择科学作为自己未来的方向,当他读到李贺的“男儿何不带吴钩,收取关山五十州”时,他想,他的“吴钩”就是科学,他要用科学收取“关山五十州”。于敏院士到了晚年,一天至少要拿出3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他喜欢的书,包括《资治通鉴》《史记》《汉书》《三国志》《三国演义》《红楼梦》等等。有时,他还会去看上一次自小就爱看的京剧。

宝钢彩钢卷

大电流发生器

芝麻白

钣金外壳加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