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贴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布贴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精神的火炬榜样的丰碑再忆为民书记郑培民-【新闻】

发布时间:2021-04-08 07:59:34 阅读: 来源:布贴厂家

1998年8月20日,郑培民在安乡县安澧垸大堤王守寺堤段考察灾情。(资料图片)湖南日报记者 刘建光 摄

湖南日报记者 蒙志军

在“伟大的变革―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”的展厅里,湖南省委原副书记、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郑培民,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被列入改革开放40年“榜样的力量”。在他逝世16年后的今天,他的名字,被以这样庄严的方式所铭记。

在湖南湘西,“为民书记”的名字同样被深深铭记。“改变千古羊肠道,火禾公路暖人心。千言万语说不尽,永远难忘书记恩。”一首山歌,至今仍在苗家百姓中广为传唱。

无论是庄严还是朴实的铭记,都让我们想起臧克家的两句诗:“有的人活着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着。”

做官先做人,万事民为先

在郑培民生前的扶贫联系点凤凰县火炉坪乡的一座山头,郑培民同志的铜像高高矗立――他手挽外衣,面带微笑,俯瞰着这片他曾深爱的土地。

1990年5月,湘潭市委书记郑培民被调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,出任州委书记。

湘潭和湘西,一字之差,在当时却是天壤之别。湘西,是全国著名的少数民族贫困山区。每逢青黄不接时,全州有许多百姓断粮。去湘西工作,是只有硬肩膀才能挑起来的重担子。

郑培民接过前任的接力棒,跑遍了全州218个乡镇。他的车里常备一床棉被,有时候下乡半夜也回不到吉首,就在车里凑合一夜。

也就是从这一年起,自治州开始推行“双两大”地膜玉米新技术;从这一年起,全州的粮食开始自给。

“做官先做人,万事民为先。”这句话发自郑培民的内心。

凡是群众写给他的信,郑培民总是坚持自己拆看。下农村,他总要到农民家去,掀开锅盖,瞧瞧农民吃的是什么饭;撩开蚊帐,摸摸床上的被褥是否厚实。

曾令超是一位伤残司法干部。郑培民第一次与他通电话,讲完话后要他先放电话。曾令超坚持让郑书记先挂。推来推去,最后还是没能拗过郑培民。在后来的交往中,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:每次郑培民都要听到电话那边“咔嗒”一声,才轻轻挂上电话……

在常德百姓的心中,郑培民是抗洪中和他们一起扛沙袋、堵缺口的战友。

1998年,惊涛骇浪挑战常德。7月24日晚,安乡县安造垸溃垸。这个垸子里,有县城和5个乡镇、一个农场,共18万人。

时任省委副书记的郑培民,在安乡指挥了三大战役:赶在洪水扑到之前,抢修了一条11公里的隔堤,保住了安乡县城;指挥堵塞书院洲溃口,扼住了洪水之喉;指挥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北大堤保卫战,拒千里洪峰于湖南重镇常德市之外……

伴着堤外滚滚洪水,郑培民坐在堤边,吃着盒饭,静静地度过了自己的55岁生日。

2002年,郑培民被抽调到中央工作,突然旧病复发。

急送医院的途中,遇到红灯。司机准备闯关。郑培民艰难地抬起头说:“不要闯红灯。”几乎是用尽全身力气说完句话后不久,他的头无力地靠在秘书身上,再也没有醒来。

一句普通的话语,竟成了对人世的永别。

春风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尘

“春风大雅能容物,秋水文章不染尘。”一位身边工作人员,曾为郑培民的为官为人做过这样的总结。

比起普通百姓,领导干部会更多地面对诱惑和考验,固守操守,承受考验,比常人更难。

集邮,可说是郑培民唯一的爱好。就是这个爱好,他也绝对保密,生怕有人投其所好。

无论是调离湘潭还是调离湘西,郑培民总是选在早晨未上班之时悄悄离去。他不想惊扰大家,也怕可能送来的人情礼。

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工作时,郑培民的一段日记中这样写道:“这次回湘潭度春节,我谢绝了办公室派车送我的盛情,同时谢绝了办公室要为我报销路费的好意。坚持自费返家,往返火车票近80元,自己掏腰包。有人讲我太板,我想,宁肯自己吃亏,对自己严格要求,是一个共产党员,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自觉做到的。”

“对待身外之物,要铁石心肠。”郑培民写得清楚,更做得明白。

1988年6月,老同学季德钧来湘潭出差,郑培民接他到家做客。那是一间陋室,房子中间放了一张湖南人居家常用的竹床。季德钧回忆时感慨:“整个家居之简朴清贫,不用说当今,就是在当年的同级干部中也是不多见的。”

郑培民生前,妻子杨力求的工作单位只变动过一次,就是从湘潭市新华书店调到了省新华书店,职务仍是一名普通职工。

妻子敬重郑培民的为人,更注重维护丈夫的形象。杨力求有个“三不”原则:不帮人向郑培民带任何信,不传口信,不接受任何礼品。

儿子郑海龙说:“在廉政问题上,爸爸把前门,妈妈守后门。”

上善若水。郑培民的生前身后,都透明如水,经得起任何考验。

怀念以承载永远,激励寄希望未来

中共湖南省委机关大院。郑培民同志的家,不算大,却很整洁。

16年了,因为少了男主人,这个家显得有些冷清。然而,因为一种真实的怀念,这里始终充满着温暖。

从郑培民逝世至今,每逢清明,杨力求都去墓地祭扫。

在这一天,她总会碰到远道赶来给郑培民扫墓的李德胜――桃源县漳江镇“川湘饭庄”的老板。说是饭庄,其实只是个路边小店,李德胜身有残疾,日子过得有些艰难。在自治州工作的时候,每次往来自治州与长沙,只要是坐汽车,郑培民都会到这个小店去吃饭。秘书、司机都明白,他用这种办法,既可了解民情,又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,也照顾了李德胜一家的生计。

在丈夫的墓前,杨力求还经常会碰到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们,会看到一束束整齐摆放的鲜花。“我问他们为什么来,他们只是说,想培民书记了。”

忘不了“为民书记”的,还有凤凰县培民学校的孩子们。十几年来,孩子们每年都会来到郑培民同志铜像前,缅怀人民公仆,传承培民精神。

更让杨力求感到欣慰的是,两个孩子在党的培养教育下,正秉承父亲的品格,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工作。

怀念以承载永远,激励寄希望未来。杨力求说:“所有这些怀念,都因为老郑是一个值得怀念的人,是一个高尚的人,是一个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共产党人。”

我们永远记住了,“感动中国”2002年度人物颁奖辞中属于郑培民的一段话――“他身居高位而心系百姓,他以‘做官先做人,万事民为先’为自己的行为标准,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不忘自己曾经许下的诺言。他树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品德风范,他在人民心里树立起一座公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丰碑。”

是啊,不需要更多的语言描述,不需要更多的词藻雕琢,郑培民让人们记住了:天地之间,曾经有过这样顶天立地的共产党人!

快艇

室内分类垃圾桶

扬州酒店用品

硬质合金板

皇袍

机泵